台灣新聞雲報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後山三大美食「米苔目」怎麼選擇 台東在地人與外地遊客思維大不同

後山三大美食「米苔目」怎麼選擇 台東在地人與外地遊客思維大不同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 楊翰/特稿

米苔目是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在稻穀成熟的季節中,主人家招待的米食點心,溫熱的滋味可是老少咸宜,更蘊含著互助的文化,與濃厚的人情味。伴著柴魚、油蔥溫和肉燥鹹香,不僅是家常料理,更是家鄉味的代表。

本報攝

台東的文化工作者蔡先生曾撰文指出,米苔目光是料理用「bí-thai-ba̍k」發音,就意味著吃的人不限客家人,米苔目店集中的區域在舊市區的範圍,這裡不是客家人為主的縱谷區域,整個台東縣,2021年的客委會客家人口調查大約20.6%,縱谷區域的麵條飲食也是以粄條比較多。由此可見,台東的麵食生活文化,隨區域、族群也略有差異。

蔡先生說明,肉圓和水餃曾經很廣泛,牛肉麵和滷肉飯也是廣為接受的選項,只是觀光客看了覺得不稀奇,不會特別去品嚐而已。若以社會學的社會型態來觀察,台東稻米產量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隨著糖業開始大幅增加,加上進出的人口(台東舊車站的人口流量長期居於全國前十,遷到新站後才雪崩式衰退),一種廣東或外省的料理經過調整被廣泛接受,這比較能理解;米苔目在舊市區的散播便可以解釋,米苔目是一種1930年代到1970年代逐漸普遍起來的料理。在觀光旅遊提倡的模式,經過長期的宣傳、包裝,早期古早味的店也開始受到觀光客的注目。

肉圓和水餃曾經很廣泛,牛肉麵和滷肉飯也是廣為接受的選項。(本報編輯整理)

台東米苔目與花蓮扁食、玉里麵共稱後山三大美食?前立委賴坤成說,就如同牛肉麵、虱目魚在台南,米苔目在台東人的國民美食,為何會盛行已不可考,早期集中在舊市場周遭。而三姐妹是巷子第三間,轉角第一間目前也遷移至四維路光明路口的無名麵店應該是台東米苔目的開基元祖,1950年即開始營業, 現年72歲的老闆已經是第三代。只是觀光客多了,在地人不喜歡排隊,也改變選擇其他耳熟能詳的店,如一樣有店面的「阿咪」或者中央市場的「阿蘭」等。其實,台東賣米苔目的麵店至少超過一百家,各有老主顧,到底哪一家最好吃?應該比照台北牛肉麵節來辦一場「台東米苔目節」選拔。

位於中央市場的阿蘭米苔目。(截取自臉書/賴坤成)

台東去年度遊客逾870萬人潮,每逢假日,榕樹下、老東台、三姊妹、阿咪等米苔目店家都有長長排隊人龍。臉書粉專「台東點」小編發問,若身上只有100元,會先選哪家?發文一出,上述名店沒有人附和,有人推薦說「會去鼎東客運三角窗大樹下米苔目」、「康樂橋旁邊大松米苔目超好吃」,「四維路上的無名肉羹米苔目也很好吃」。除了有人推薦自己心中的愛店之外,也有台東在地人受不了每次去買米苔目都要排隊,回應說「當然是沒有排隊的」、「反正不會吃觀光客的店」。在地人與外地遊客的思維大不同。

後山三大美食「米苔目」怎麼選擇?(截取臉書粉專/台東點)

以「榕樹下米苔目」為例,老店位在中華路,去年12月縣府後方又新開一家榕樹下小滿雨生,店面比較小,不分平假日,只要開店營業就有人排隊,生意不輸老店。「台東榕樹下米苔目」已分開經營,大哥與小弟各自努力, 一起傳承父母親辛苦一輩子的傳統好滋味。2021年底,榕樹下米苔目創辦人: 黃共獅老先生過世,父親病榻臨終告知長子阿文,榕樹下是他與母親一生的心血,榕樹下米苔目在台東要長長久久,歡歡喜喜。嗣後家業由母親及3姊弟繼續經營,2023年9月母親因病去世,一切來得太突然,短短二年內父母親相繼離世,姊弟們一時無法接受,心情難以復平,因此宣布歇業 (女兒小菁、小兒子阿富二人) ,但榕樹下長子阿文謹記父親臨終前的交代,堅持保留父母親打拼一輩子的心血,有使命傳承台東傳統好滋味;因此決定忍著悲痛,與姊弟商量後,繼續經營榕樹下中華路老店。另一間「小滿雨生米苔目」是小兒子與弟媳獨自經營,於2024年1月1日開業,同是自家人,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本報攝

(廣告)
(廣告)
(廣告)

歡迎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Email

更多新聞

外部連結

影音

廣告欄

廣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