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新加坡組屋政策啟示錄 童振源發表專題報告供台灣借鏡

新加坡組屋政策啟示錄 童振源發表專題報告供台灣借鏡

記者楊秉鈞/綜合報導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最新發表《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啟示》專題報告,系統性解析新加坡如何透過組屋政策在半世紀內解決住房問題,讓近八成國民享有優質公共住宅。這份由童振源大使編輯的報告,詳細剖析組屋政策如何同時實現「居者有其屋」與社會穩定發展,為台灣住房政策提供重要借鑑。全文已公開供各界參考。

我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彙整新加坡組屋政策相關資料、進行組屋參訪與訪談相關朋友,由我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編輯,鄭馥萱、劉兆恆撰寫完成《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啟示》,提供各界參考!

《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啟示》摘要如下:

新加坡雖國土狹小,但能在半世紀內解決大規模住房問題,並以公共住宅「組屋」(HDB flats)構築社會穩定與經濟繁榮,其政策經驗對各國具有重要啟示。

一、政策起源與制度基礎

1960 年建屋發展局成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畫」,快速改善非法鐵皮屋的居住環境。至2024 年,全國已建成約120 萬套組屋,近八成居民居住其中。政策成功仰賴《土地徵用法》,確保穩定用地來源,並透過公平補償建立公信力。土地僅以99 年租賃方式使用,確保資源再分配。

二、核心理念與功能

組屋政策核心在於「買得起、付得起、可保值、可養老」。政府大規模補貼,使中低收入家庭能承擔購屋;透過中央公積金制度,多數居民無須動用現金即可償還貸款。組屋既是居所,也是隨國家成長而增值的資產,更能支撐養老需求。另以「種族融合政策」維持社會和諧,並以完善社區設施強化歸屬感。

三、融資與生活雙生態系統

組屋政策並非單純補貼,而是融資與生活機能的雙循環設計。一方面,政府貸款與津貼支持建設,建屋發展局以出租商業設施取得收益,再透過稅收與公積金回流。另一方面,市鎮「造鎮」模式整合食衣住行教育醫療,居民可在地生活與就業,形成完整的社區生態。

四、購屋與市場調控

購屋資格受收入上限、產權限制與年齡規範。轉售市場則設有最短居住年限及種族比例限制,以抑制投機。為應對價格上漲,政府同時增加供給、收緊貸款、課徵額外買方及賣方印花稅。2024 年起引入「標準、優選、黃金」新分類,針對地段優勢加嚴轉售條件與津貼回收,避免「彩票效應」。

五、維護與管理

市鎮理事會負責公共區域管理,資金來源為住戶管理費。政府並推動鄰里改善計畫、住家改善計畫與樂齡易計畫,提升舊屋品質。居民亦透過社區活動參與公共事務,增進凝聚力。

六、組屋的多元功能

組屋是民眾主要資產,具高度保值與增值性;達士嶺五房式單位二十年間轉售報酬率逾三倍。滿足最短年限後,屋主可出租補貼家計。針對高齡化社會,政府推出社區關愛組屋與屋契回購計畫,結合居住與養老。組屋也藉種族融合政策促進社會穩定,並成為政府推動智慧永續城市的重要平台。

七、典型案例

海軍部村莊體現樂齡社區「垂直村莊」概念,整合居住、醫療與社交;榜鵝北岸導入智慧家居與永續科技;Dakota Breeze 則展現現代化社區營造與居民互動,呈現不同政策實驗成果。

八、結論與啟示

新加坡組屋政策成功關鍵在於:
1.⁠ ⁠堅定決策與具體績效:土地徵用與99 年地契確保資源永續利用。
2.⁠ ⁠單一權責機關:建屋發展局集中權責,確保規劃與執行效率。
3.⁠ ⁠健全雙生態系統:融資與生活機能互補,使政策可持續。
4.⁠ ⁠整體政府規劃:長期土地藍圖與跨部門協調。
5.⁠ ⁠持續維護管理:改善計畫延長建物壽命,維持品質。
6.⁠ ⁠與時俱進:政策不斷調整,因應市場、人口與社會需求。

總體而言,新加坡組屋政策不僅保障了國民「安居」,更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成為國際間公共住宅的典範,其制度設計與實踐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鑑。

《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啟示》全文連結如下:
https://reurl.cc/dap1A6

歡迎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Email

更多新聞

外部連結

影音

廣告欄

廣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