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文勝/報導
國寶級畫家何文杞先生,為台灣藝術界的重要先驅,其師承自廖繼春與陳澄波兩位大師,深受啟發,並在藝術創作中展現堅毅不拔的精神與卓越才華。他投身繪畫超過65年,秉持強烈信念與創作熱情,勇於探索與突破,即使面對無數挑戰亦始終堅持不懈,為台灣美術文化奠定深厚基礎。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台灣美術館策畫之「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103年度出版六冊,記錄包括王壯為、許深州、李奇茂、楚戈、何文杞與蕭勤等國寶級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成就,成為台灣藝術史的重要典藏。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蕭勤返台時曾拜訪何文杞,兩人自此建立長年深厚情誼。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為永續保存及推廣何文杞的藝術創作,於圖書館藝文中心設立「何文杞美術館」,永久典藏其作品。根據2009年11月編製的典藏作品總目錄,何文杞老師共捐贈100件作品,並列出部分油彩與水彩作品的市場估值,例如100號油畫(120×162cm)市值300萬元,50號市值150萬元,而10號水彩作品亦有10萬元的評估價值。
何文杞一生致力於藝術教育與本土文化推廣,除長年擔任教職培育後進,更積極推動南台灣美術發展。他對故鄉屏東的情感深厚,創作題材多源於在地風土民情,深具文化價值與情感厚度。
屏東大學也於2024年5月13日正式成立「何文杞美術館」,陳永森校長表示,何文杞老師遺孀無私捐贈55幅作品,成就此一藝文重鎮,成為繼陳景容、黃光男美術館後的第三座校內美術館。何老師不僅是傑出校友,更是屏東之寶,其作品中處處可見屏東人事地物的影子,未來學校將致力於作品的保存、推廣與深入研究。
何文杞的創作歷程可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1. 現代畫派研究期:吸收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抽象與超現實主義影響,用色大膽、色彩鮮明。
2. 鄉土回歸寫生期:描繪高屏溪、高雄愛河、台南曾文溪等自然風景。
3. 鄉土取材創作期:關注台灣傳統建築與農村題材,如古厝、農具、水牛等,展現本土精神象徵。
4. 原住民文化探索期:深入排灣族文化藝術元素。
5. 自然環境自覺期:描繪墾丁與花蓮的山海景觀,展現對自然的敬畏與讚美。
他以油畫與水彩為主要媒材,表現對自然與土地的深情,構圖嚴謹、筆觸奔放、色彩運用純熟,處處展現其藝術造詣與對台灣土地的無限熱愛。
The post 緬懷國寶畫家何文杞:多元創作,全方位藝術典範 first appeared on 崛起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