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擬採「對比式民調」 資深黨員直言:制度公平性恐受挑戰

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擬採「對比式民調」 資深黨員直言:制度公平性恐受挑戰

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資深黨員直言:制度公平性與黨魂有所悖離;此番言論並非空穴來風,歷史經驗成前車之鑒

記者/游宏琦 高雄專題報導

民進黨下一屆高雄市長初選,確定將採用「對比式民調」,由四位參選人分別與國民黨可能人選柯志恩逐一配對,透過電話比對方式決定出線人選。此舉表面上看似科學、公平,甚至能模擬大選態勢,但黨內已有資深黨員與基層憂心,這樣的制度設計,恐怕暗藏陷阱,不僅削弱「初選正義」,更可能讓外部勢力介入,影響民進黨的最終提名結果。

薛兆基:初選應反映真實,而非算計

民進黨籍、同時參與高雄市左楠區議員初選的 薛兆基,日前在其任職的《南主角》媒體平台與個人臉書上公開表態,對比式民調可能失去公平性。他指出,許多綠營支持者在接到調查電話時,並不是單純表達最認同的候選人,而是「策略性作答」,盤算誰比較有機會在大選中打敗對手。

「這樣的民調數字,其實已經摻雜了算計與想像,而不是純粹的支持度。」薛兆基強調,更嚴重的是,對比式民調並不限於黨員,開放給全體選民調查,這意味著國民黨或其他陣營支持者完全可能「動手腳」,藉由支持最弱的民進黨候選人,來影響黨內結果。

他直言,初選制度應該反映基層支持的真實意向,而不是被外部算計左右。「如果缺乏防範機制,公平性恐怕會被稀釋,最後受害的不是個別候選人,而是整個黨的提名正當性。」

前車之鑒:北高兩地經驗揭示風險

事實上,民進黨過去在地方首長選舉中,已有多次因「對比式民調」引發爭議的案例。

2014 年台北市長選舉

當時民進黨以「公民民調」的方式,透過對比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最終推舉無黨籍的 柯文哲 出線。柯文哲最終成功當選,替泛綠陣營贏得台北市。然而,這場勝利卻在黨內留下隱憂:有人肯定對比式民調「找到最能打的人」,但也有不少人質疑,民進黨最終沒有提名自己的候選人,而是將選舉交給外部力量,導致「黨魂」與基層耕耘被邊緣化。

2018 年高雄市長選舉

當時民進黨以對比式民調選出 陳其邁 出線,對比結果顯示他最具勝算。然而,隨著「韓流」崛起,最後在大選中敗給國民黨的韓國瑜。這起案例反映出,對比式民調雖能在某一時間點塑造「可勝性」的假象,但卻無法預測社會氛圍與選舉熱潮的突變。

這些經驗證明,對比式民調並非萬靈丹,更不是「公正獨角獸」。若過度依賴,反而可能誤導提名方向,甚至讓外部勢力藉機操作。

制度核心矛盾:勝算 vs. 認同

觀察人士指出,對比式民調的本質,其實是在衡量「誰比較有勝算」,而非「誰在黨內真正最受支持」。

基層支持者所看重的,往往是候選人的理念、地方經營、對黨的忠誠度以及服務紀錄。然而,這些特質在對比式民調中幾乎完全消失。當候選人的出線關鍵被壓縮為「對外可勝性」,長期下來,民進黨候選人的競選策略也會從「爭取黨內認同」逐漸轉向「討好中間選民」。這樣的轉變,不僅會稀釋黨內民主精神,甚至可能影響政黨的長期發展。

此外,「假想敵效應」也是制度的隱憂。若設定的藍營對手聲量高卻選票有限,民進黨候選人的支持度就會被高估;若是假想強敵,則數字被壓低。而這些被頻繁曝光的藍營人選,還可能在過程中無形中增加媒體聲量,變相獲得「免費宣傳」。

改革呼聲:雙軌並行才是出路

面對這些質疑,學者與基層普遍呼籲,單一對比式民調不足以反映全貌,應採「互比式」與「對比式」雙軌並行。

  • 互比式民調:直接呈現黨員與支持者的真實排序,反映黨內的民主基礎。
  • 對比式民調:則提供候選人在大選中可能的勝算,作為戰術評估的參考。

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既展現黨內民主,也兼顧大選考量。若能同時公開透明抽樣方式,並由多家民調公司平行執行,則更能避免單一數據偏差或外部操作。

守住初選正義,才守得住長期信任

對比式民調本身並不是洪水猛獸,但若被視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初選的公平性就會遭到稀釋。2014 年台北、2018 年高雄的前車之鑒,已經提醒民進黨:制度一旦設計不周,短期或許能換來「可勝性」,卻可能付出黨員對民進黨長期信任流失的代價。

正如薛兆基所言:「初選不該成為外部算計的遊戲,而應該是基層真實意向的展現。」民進黨若要維持制度正當性與社會信任,就必須重新檢視初選機制,在「誰能贏」與「誰能代表黨」之間,找到平衡。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擬採「對比式民調」 資深黨員直言:制度公平性恐受挑戰

歡迎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Email

更多新聞

外部連結

影音

廣告欄

廣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