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記者 游宏琦)
高雄現場:法脈的延續
近日,高雄市薩迦大慈佛學會舉行弘法法會,由董居祖古仁波切親授「畢瓦巴」灌頂。燈火輝映間,九世紀印度大成就者的故事,跨越千年,重新進入當代人心。

出生與源流
畢瓦巴(837–909年)出身於古孟加拉的貴族家庭,原是沙果國王子。雖擁有王族尊榮,他卻對權勢與富貴生起厭離,選擇出家為僧。受戒後,他進入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成為優秀的僧人與學者。
白日裡,他講授顯教經論、參與辯論與撰寫經疏;夜裡,他則潛心修持密續儀軌。畢瓦巴以聰慧與毅力聞名,但修行的路並不如他所願般順遂。
修行與挫敗:丟念珠的黑暗
多年苦修卻毫無成就,甚至連一個吉祥夢兆都沒有。相反地,他夢見日隕、山崩、海枯等不祥景象,心灰意冷,認定此生無望。
絕望之下,他竟將自己最珍愛的念珠丟進廁所,並發願今後只教授顯教經論,不再修密法。
就在這時,金剛無我佛母現前,將念珠還給他,並為他灌頂。佛母告訴他:黑暗正是「障礙將盡」的徵兆。從此,他一舉證入初地以上菩薩的見道位,開啟了真正的成就之路。
白裙的由來:從袈裟到市集
雖然證境大增,但畢瓦巴不拘常規的行持,讓僧團難以接受,最終他被逐出寺院。
離開後,他在市集中隨手取花環掛於頭胸,又用白布纏於腰間。這便成為後世「白裙瑜伽士」的起源。

白裙,不是隨便,而是一種象徵:
- 外相非真:修行不在於外在衣著,而在於心性。
- 真戒在心:清淨的根本,在於斷除內心的貪嗔痴。
- 白色意涵:象徵本覺清淨,不染世俗。
神通與傳奇:狂慧的展現
畢瓦巴後來遍遊印度,以大悲心示現無數神通:
- 恒河倒流:以手印令河水逆流,令僧眾生起信心;
- 太陽停駐三日:因欠酒債,他竟以太陽作抵押,讓日輪停駐不動,直至國王付帳才恢復運行;
- 鴿子復活:被誤指殺鴿,他卻當場令死鴿復生,破除眾生對幻相的執著;
- 轉化巫婆食人鬼:在天女城,他被抓入大酒鍋中卻安然無恙,反使巫婆皈依佛法;
- 降伏外道神像:在外道國王面前,他僅一拜,巨大的大梵天像竟然裂為兩半,宣布歸順佛法。
這些行徑,看似瘋狂,實則是「狂慧方便」——以出奇不意的方式摧破執著,引導眾生入道。
菩薩 vs 羅漢:不同卻同樣利生
在漢傳佛教裡,濟公以「瘋癲」聞名,常被尊為「降龍羅漢」的化身。雖屬於阿羅漢果位,已斷煩惱、離苦得脫,但他並未止於自度,而是以戲世的身影救貧扶弱,濟人利世,展現羅漢的悲心。
相比之下,畢瓦巴則在佛母灌頂後,證入六地菩薩境界,並以「道果大手印」圓悟輪涅不二。他的一切狂行,來自於菩薩的誓願—不僅自覺,且立願廣度無量眾生。
因此,若說濟公的瘋癲是羅漢的「自在戲世俗」,那麼畢瓦巴的狂慧,則是菩薩的「悲智方便」。兩者殊途同歸,同樣以非常規的姿態,提醒世人:佛法並非只在戒律與經卷裡,更在人間的悲心與智慧之中。

當代啟示
畢瓦巴的一生,對現代人有三重啟迪:
- 挫敗不是失敗:黑暗往往正是破曉前的徵兆。
- 外相不是本質:修行的根本,在於徹底放下貪嗔痴。
- 狂慧也是悲心:即便外相瘋狂,內裡卻蘊含慈悲智慧。
畢瓦巴的啟示
他的教法,最終歸結為一句話:
「離戲,非離世;破相,不破戒;狂者,其心不狂——因為安住於本覺清淨。」
《法訊連結》
薩迦派・董居祖古仁波切在高雄市薩迦大慈佛學會傳授「畢瓦巴」灌頂與教學/最新公告與行程:高雄大慈佛學會臉書
延伸閱讀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白裙與狂慧:畢瓦巴 — 藏傳佛教中的「瘋顛聖者」的故事|薩迦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