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從芒果到台灣豬肉,童振源大使(左)推廣農產品成果亮眼
記得楊秉鈞/綜合報導
在新加坡的超市與餐桌上,台灣農產品正悄悄發光。從愛文芒果、文旦柚,到冷藏「Taiwan Pork」與台灣鯛,這些熟悉的滋味不僅滿足僑民思鄉情懷,也逐漸贏得當地消費者青睞。新加坡市場宛如「世界集市」,競爭激烈,台灣憑藉多樣氣候孕育的高品質作物,以及代表處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廣,讓台灣味成功被看見。未來,唯有結合品牌與故事,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步。
我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30日透過社群平台臉書發文,以下是其分享全文:
台灣味在獅城受歡迎:從超市上架到社群熱銷
台灣農產品的魅力
新加坡的超市裡,你或許會遇見台灣芒果、一包熟悉的泡麵,或冷藏櫃裡「Taiwan Pork」的豬肉標誌。每逢中秋,台灣文旦更化身禮盒,讓海外遊子回憶熟悉的滋味。
台灣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孕育出豐富水果。其中柑橘最受新加坡青睞,因應農曆新年的「大吉大利」,台灣柑橘以果肉細嫩、酸甜適中和低農藥用量,成為年節貨架常客。
鳳梨同樣受歡迎,果肉細緻、酸甜平衡。蓮霧、釋迦、水蜜桃、百香果、棗子也陸續現身市場,為消費者帶來新鮮驚喜。
芒果更是明星品項:愛文香氣濃郁、金煌體型碩大甜度高,西施柔軟香甜。台南市曾在新加坡推廣西施芒果,主持人介紹尚未結束,民眾已搶先抱起僅剩展示用的芒果去結帳,成就最生動的行銷案例。
豬肉則有一段曲折歷程。2009 年因口蹄疫禁令,新加坡暫停自台進口。2020 年台灣獲非疫區認證,2024 年底正式解禁。2025 年 1 月,屏東嘉一香首批冷藏豬肉重返市場,進入 FairPrice 超市。台灣豬肉以「無腥味、口感佳」著稱,既能入肉骨茶鍋,也能成為台式滷肉飯。
水產品中,台灣鯛(吳郭魚)更具傳奇。原產於非洲的魚種,二戰時由台籍日軍自新加坡帶回台灣繁殖,當時僅 13 尾魚苗,如今已成數百萬尾產業,再度出口回新加坡。鱸魚與石斑魚亦受歡迎,清蒸或香煎皆宜。
競爭激烈的「世界集市」
新加坡朋友的消費力極強,去年人均所得高達 90,689 美元,遠高於日本、台灣、韓國的約 3.5 萬美元,而且集中在 736 平方公里的都會範圍,讓行銷推廣更能集中火力。
新加坡食品幾乎全靠進口,來源遍及近 190 個國家與地區,市場宛如「世界集市」。馬來西亞榴槤、智利櫻桃、日本哈密瓜、菲律賓鳳梨、澳洲豬肉琳瑯滿目。
對台灣而言,挑戰除了來自各國優質農產品的激烈競爭,還必須避免與中國商品混淆;加上水果保存不易,稍有差池便會在價格與品質上失分。
讓好東西被看見
台灣各縣市長年積極赴新加坡推廣產品,包括與餐廳合作推出「台灣風味套餐」,在超市舉辦「台灣週」,安排削鳳梨秀、料理示範與試吃。
去年,高雄市與昇菘超市合辦「台灣食品節」,展示紅心芭樂、金煌芒果等;今年,台南市則與當地台商合作舉辦台灣鯛美食宴,並邀請直播主助陣。
另一策略是舉辦「商機交流餐會」,讓進口商、零售買主現場品嚐。除了在知名餐廳舉辦之外,大使官邸更運用台灣農產品與食品入菜宴客,成為行銷重要舞台。僅去年,官邸就舉辦逾 300 場餐敘,超過 4,000 人參與,促成無數合作。
去年 11 月,在代表處協助下,「新台灣館」在新加坡揭幕,專門銷售台灣農產品與加工食品,開幕直播數小時內銷售破百萬台幣。它結合實體展間、線上直播與團購直送的方式行銷,大力推廣台灣產品。
同年,代表處成立 「iTaiwanFruit」WhatsApp 群組,吸引逾 1,500 名消費者加入,最初分享水果資訊,一年後升級為「iTaiwanFruit+Food」,涵蓋蔬菜、水產與加工食品。由團購商與進出口商同步推廣,形成「雙軌銷售」:一方面透過超市零售,一方面依靠社群團購。
在水果方面,由新台灣館、品京揚、洪姐等團購商定期發布水果開團訊息,消費者只需在 WhatsApp 下單,便能透過冷鏈物流直送到府。
在食品方面,福必得進口台灣食品;微熱山丘鳳梨酥成為伴手禮代表;不二光車輪餅在新加坡推出副牌「熊后餅乾」,福秧健康飲品也紛紛進駐知名百貨。
台灣味的未來
透過社群串聯,台灣產品逐漸形成「集體戰力」,建立口碑與忠誠度。對新加坡消費者而言,台灣水果與食品不再只是旅行紀念品,而是日常幸福的一部分。未來要在新加坡市場立足,台灣農產品不僅要有品質,更要有品牌與故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新加坡市場中突顯價值。